羅大佑 童年
簡介:
此運動初期,以貼近「民眾」生活以及思考「民族」(包括台澎金馬與中國大陸人群)意識自詡為「『民』歌」。
但是後來遭到質疑其既非台灣『民』歌,也不是中國『民』歌,因而應稱為「校園民歌」。
《童年》的創作時間是1976~1981年。
書中寫道:「他在四歲半~六歲的時候搬到宜蘭鄉村,《童年》描寫的時間是從幼兒園到小學六年級左右,以宜蘭醫院那棵大榕樹作為場景的開展,歌詞裡頭寫的都是自己真實的生活記憶......
因為那時候社會不安定,所以羅大佑想寫一個比較安靜、讓他覺得很舒服的一段事情.....在最不安的時候,就回頭尋找共同的記憶。」
記錄了羅大佑童年成長時,滑稽又可愛的點滴記憶,與今天的深沉中年男人形象大不相同,令人莞爾。
歌詞描寫出孩子對生活、學校、感情的純真態度的生活模式,就像我們回憶裡某個熟悉的場景,親切、溫暖而又散發著一絲淡淡的惆悵氣息,更以孩童的角度看大人的世界,盼望長大的童年。
一方面又用著勇氣昂首闊步向前行的風味。
在回望與希望之間,歌詞展現了童年無憂無慮、不識愁滋味的快樂生活。
心得:
以前國小音樂課有教過這首歌,那時我覺得旋律雖然都大同小異,但是裡面所寫的歌詞卻是截然地不同。
我非常佩服這位能夠作詞、作曲又能作唱的歌手。
憑藉著歌詞,我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當時他們在70年代所流行的人事物,80年代或90年代的人,或許會感到很新奇、很特別,可是對70年代的人,一定是無比的懷念及回味吧!
簡介來源: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A0%A1%E5%9C%92%E6%B0%91%E6%AD%8C
https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009031209594
影片來源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RKTOZmX2cE
相簿圖片來源: